于吉
于吉(?-200年,一作干吉、干室)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,史书有两种说法:(1)认为其即《太平经》作者。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:“顺帝时,琅邪宫崇诣阙,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,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号《太平青领书》。”(2)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,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时有道士琅邪于吉,先寓居东方,往来吴会,立精舍,烧香读道书,制作符水以治病,吴会人多事之。”后为孙策所杀。

于吉咱三国当中和孙策矛盾最大的一个人,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,是在孙策拿下江东的时候,于吉才出现在他的视野当中,于吉在百姓之间很有威望,这为于吉是个老道人,在各地都布有道场,也是一位悬壶济世的老道,他会在道场上聚集民众,教他们如何烧香,诵经,以及各种各样的仪式,让他们忘记战争的苦难。同时也会制作一些符,将符烧成灰泡水喝,可以用来治病,而且效果很好,所以附近的百姓们对于吉都很信服。这时候孙策正需要这样的人,为他安抚人心,同时更是能为百姓治病,这很重要。但是他没有想到于吉的影响力可以发展的那么快,对人的影响那么深。

再有一次孙策在城头聚齐众将,宴请宾客的时候,恰巧于吉身穿米黄色道袍城门下走过,没想到城头的大部分将领都纷纷离场去追随于吉去了,好多人拦都拦不住,孙策心中恼火,连自己的将领都这样对自己,那下面的百姓不是更加对他这个君主没有臣服感了么。大家对于吉的尊敬早已经远远超过孙策了,所以孙策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,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被架空了。于是孙策下令将于吉抓了。于吉被抓之后,许多人都慌了神,老神仙被抓了,赶快救老神仙。

这时候孙策还没有要杀于吉的想法,只是抓了等风头过了,大家情绪平稳了,将于吉流放。没想到自己的母亲来和自己为于吉求情,这一下让孙策心中起了杀机,孙策也不避讳,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母亲“于吉的出现已经影响到我的统治,手下的将领见到他竟然不顾和我的君臣礼仪,抛下我去见那个老道,像这样的存在,必须铲除。”母亲听后也不再说什么,毕竟大局为重。之后孙策找来众将,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,要杀于吉,众将中一些于吉的信徒自然出反对意见,更加惹怒了孙策,直接用权势压倒在座的众将,于吉,必须死!

 

随后于吉就被处死了,有的人说于吉没有死,死的只是一副皮囊,其实于吉早就已经羽化成仙了,但是不管如何,任你于吉有天大的神通,影响到君王地位,那就只有被杀一途了。


历史传记


《三国志》

宫崇诣阙上师。吉先寓居东方,往来吴会,立精舍,烧香读道书,制作符水以治病,吴会人多事之。孙策尝於郡城门楼上,集会诸将宾客,吉乃盛服杖小函,漆画之,名为仙人铧,趋度门下。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,掌宾者禁呵不能止。策即令收之。诸事之者,悉使妇女入见策母,请救之。母谓策曰:“于先生亦助军作福,医护将士,不可杀之。”策曰:“此子妖妄,能幻惑众心,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,尽委策下楼拜之,不可不除也。”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,策不从,即催斩之,县首於巿。诸事之者,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,复祭祀求福。初顺帝时,琅琊宫崇诣阙上师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水上,白素朱界,号太平青领道,凡百馀卷。顺帝至建安中,五六十岁,吉是时近已百年,年在耄悼,礼不加刑。又天子巡狩,问百年者,就而见之,敬齿以亲爱,圣王之至教也。吉罪不及死,而暴加酷刑,是乃谬诛,非所以为美也。

 

《搜神记》

策欲渡江袭许,与吉俱行。时大旱,所在熇厉。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,或身自早出督切,见将吏多在吉许,策因此激怒,言:“我为不如于吉邪,而先趋务之?”便使收吉。至,呵问之曰:“天旱不雨,道涂艰涩,不时得过,故自早出,而卿不同忧戚,安坐船中作鬼物态,败吾部伍,今当相除。”令人缚置地上暴之,使请雨,若能感天日中雨者,当原赦,不尔行诛。俄而云气上蒸,肤寸而合,比至日中,大雨总至,溪涧盈溢。将士喜悦,以为吉必见原,并往庆慰。策遂杀之。将士哀惜,共藏其尸。天夜,忽更兴云覆之;明旦往视,不知所在。策既杀于吉,每独坐,彷佛见吉在左右,意深恶之,颇有失常。